摘要: 前十年工程機械行業的高速發展遺留下的病垢,使得企業至今汗顏,兩年的調整期也不足以平復企業對于市場的信息。產能過剩、庫存壓力大似乎每個企業都亟待解決的難題。
部分企業家感慨,行業的瓶頸期似乎有些過長了,但是對于市場的復蘇依舊不失信心。
有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輪胎式自推進起重機、挖泥船、大于100噸全路面起重機、履帶挖掘機出口都出現了高速增長。另一方面,我國工程機械21家上市公司出口總額144.3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41.65億元增長了約2%。同時,部分企業出口收入占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出現上升,出口額出現大幅增長。
出口對于產能過剩下的國內工程機械企業來講,不失為一個好計策。其實,拓展海外市場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伎倆。自進入調整期以來,一部分國內工程機械領軍企業已在身先士卒,從鍛煉“內功”開始,不僅提高企業的技術實力,一些高技術特種設備也逐步被國外接受,行業內技術提升已經成為共識,這些都為我國工程機械參與國際競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前不久,記者在BICES2013展會上采訪了部分工程機械企業代表,他們對于當前的行業市場還保留著一份信心,當然這種信心的來源,并不是閉門造車出門合轍,積極探尋企業的另一增長點才是源動力。
此外,南亞、非洲、南美、中亞等新興市場對工程機械的整體需求攀升,也為國內企業實現戰略轉型提供的市場支持。不過,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市場基本飽和,中國大量工程機械企業盲目一擁而上恐損失嚴重。
由此看來,進軍海外、拓寬市場,不失時機的尋找利潤增長點,是每個企業都應該遵循的發展規劃路徑。但是如何能夠真正的擺脫的中國制造的傳統形象束縛,開發獨具特色的高新技術,升級特種設備,才是走出瓶頸期的關鍵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