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蘇北,天氣已將漸冷,氣溫低了很多。不過,在寒冬里,證券時報記者有幸和一眾心懷求知夢的投資人實地參觀了國內最大的重工裝備企業之一的
徐工機械。在徐工所在的產業園區,有一排排的重工設備、有一群干勁十足的車間技工,我們儼然感受到了一家老國企的風范。
資本市場對于徐工
機械的關注,可能更多的是在“一帶一路”、資產注入甚至是未來很長時間才可能實現的“工業4.0”,但筆者在走訪徐工廠區,和高管員工交流時更多感受到的不是他們對資本題材的嗅覺,而是更加關心自身在這家老國企中所能獲得的東西。事實上,國資改革更應該成為徐工未來改變的重點。
如果要形容徐工正在發生的改變,眾多的投資人希望用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來定義。
有所為方面,給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
徐工機械的員工構成及其年輕化,據高管介紹,徐工目前30歲以下的員工人數占比達到70%,而這在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徐工的一位高管說道:“員工的年輕化也是為了適應新形勢,老國企什么都包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資產可以注入,業務可以轉型,但人的改變確實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年輕員工的培養和能力塑造必須提早做。”
該信息出自
砼商網 (
http://www.gmh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