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這波浪潮,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
盡管目前工業4.0的提法還存在爭議,但大家都必須關注它,因為我們相信,它代表了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趨勢。正如在電力革命的前夜,誰都不愿意繼續做一名“釘馬掌”的人。
在2011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工業4.0”被首次提出。“工業4.0的實質是改變生產的分工方式,和產品的整合方式,一切圍繞需求開展,是對價值鏈與產業鏈的全方位整合。”作為工業4.0的提出者, 德國波茨坦大學教授克里斯托弗.梅內爾如此闡述。
與“工業4.0”類似,GE公司進行了名為“工業互聯網”的研究工作,并希望將工業革命與互聯網變革所帶來的優勢融合在一起。但不管是“工業4.0”抑或“工業互聯網”都離不開其中的本質要素,即智能機器和大數據分析。事實上,圍繞以上兩個要素,作為
工程機械的龍頭企業,
三一均作出了自己獨特的探索。
行業內首提“智能機械”
在工業4.0的概念中,機器人不再是單純的機器人,他一定要和智能技術結合在一起。
2009年11月,三一重工出資成立了“三一智能”公司,該公司致力于為行業提供智能控制綜合解決方案。
當時,三一高層認為,面對國外傳統工程機械巨頭,在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情況下,要想建立自己的創新路徑,并實現超越,智能化是實現這一“彎道超車”的最佳策略。
“我們認為通過智能化,與我們的裝備、產品的融合,以及對我們運營方式的促進,可能會顛覆現在這個行業很多既定的游戲規則,從而實現顛覆性的創新和跨越式的發展。”三一集團高級副總經理周翔說道。
實際上,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中,三一是首家提出“智能機器”理念的公司,周翔表示:“所謂‘智能機械’,就是要圍繞安全、效率、節能環保、機器的舒適性,以及企業的服務和運營這些主題,在透徹的感知、廣泛的互聯互通、深入的智能化和精準驅動的基礎上,構建發展我們的系統。”
近幾年圍繞“智能機器”,三一通過自主研發,研制出了應用于工程機械裝備中的傳感、控制、顯示、驅動全系列的核心部件,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鏈。特別是SYMC控制器,作為行業內第一款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控制器,在三一的各類產品中得以廣泛應用。
同時,為了實現與被控對象的深度融合,三一研制了適用于工程機械的傳感器,這種傳感器深入執行部件的內部,從而實現了關鍵核心執行部件的在線調整和設備狀態的在線感知。
以
泵車為例,除了位置外,通過ECC系統能查看到液壓、轉塔、排量、換向、發動機轉速等信息,也可掌握設備實時
施工動態。設備一旦出現異常,客戶將第一時間得知。
更重要的是,設備的數字化還能極大“反哺”研發工作。“比如我們發現主要用于鋼材市場裝卸貨物的起重機,雖然每次吊起的重量不大,但是速度非常快,因此出現臂架疲勞。后來,通過專項研發,加入高強度設計,解決了這一問題。這樣我們也就更好地滿足了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三一重起事業部副總經理兼研究本院副院長唐修俊說。
周翔表示:“暢想工程機械的未來,我們認為它將是一個移動的智能體,具備自己學習和判斷的能力。未來機器的智能將不僅由制造者決定,而且可以由用戶來決定。用戶實踐過程中可以訓練它,可以融入自己的思想。從而使機器具有個性和靈魂。”
建立行業內首個智能管理平臺
在工程機械行業,如何玩轉大數據?
從2007年開始,三一便先人一步,自主研發了ECC(企業控制中心)系統,該系統集成了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目前累計接入設備超過20萬臺。這些設備遍布全球各地,它們通過安裝在自己身上的各類傳感器、控制器,適時向ECC回傳數據。
匯聚龐大的第一手數據流,ECC系統進行了各種高級分析,“每個機器的運行情況可以匯集到一個信息系統中,這樣就能加快整個機器群的學習速度。”相關負責人說道。
比如每臺設備交付客戶使用后,系統內都會自動產生保養訂單。根據出廠日期,訂單會設置保養周期,一旦到期,系統就會自動派單給服務工程師。更為重要的應用是,三一設備回傳的數據還能為客戶及國家決策提供支持。
在ECC系統里,除了設備每月的工作時長一目了然外,還能查看機群作業概覽。如果客戶擁有多種三一設備,便能通過分類查看每一種設備在每月或每年的總工作時間與總方量、平均工作時間與平均方量,并以此數據為客戶的經營決策提供支持。
2014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一行來到三一企業控制中心,看到ECC能從側面反映宏觀經濟的發展情況,他很是高興,當即表示,希望三一的大數據可以為國家服務。
目前,在國家統計局的要求下,三一每月提供一次開工率及作業時間的監測數據。在這份數據分析報告中,設備的監測從三類提升到了六大類、十三種產品,每種產品還將與關聯行業投資進行關聯分析。
該信息出自
砼商網 (
http://www.gmh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