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資源消耗居高不下,使得“節能減排”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對各行各業都形成了震懾,其中也包括內燃機制造業。在這種情形之下,讓舊的機器設備重新煥發生命活力的“再制造”,作為一種“綠色制造”技術開始放出光彩。目前,我國的內燃機再制造產業已經起步并初具規模,一些企業正在持續加大投入。
然而,不可否認,“再制造”對于很多制造行業而言,還是相對陌生的,甚至有人將其與簡單的維修翻新混為一談。對此,業界相關人士強調,兩者完全是不同的概念,要促進“再制造”行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對此形成正確而充分的認識。
何為“再制造”?
內燃機再制造,是指以產品全壽命周期理論為指導,把廢舊的內燃機進行集中拆解、零部件清洗、檢測分類,按照原新產品技術規范要求,通過一定的工藝重新加工制造后、裝配、試驗。再制造產品在性能、質量和保修期上與原有新品一致。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葛紅介紹說:“再制造是以實現廢舊產品性能提升為目標,以優質、高效、節能、節材、環保為準則,以先進技術和產業化生產為手段,把廢舊產品恢復到與原型新產品一樣的技術性能和產品質量的生產工藝流程。因此,再制造是廢舊產品高技術修復和改造的產業化。”
簡單來說,再制造相當于砍掉了處于生產線上游同時也是污染最嚴重的冶煉加工等步驟,在節約資源的同時,又能減少污染。調查顯示,再制造可將能源消耗降低80%,節約材料70%以上,降低50%的制造成本。而內燃機是交通運輸、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發電及船舶動力以及國防裝備等相關產業的主導動力。目前,內燃機社會保有量巨大,已逾3.8億臺。隨著內燃機產量和保有量快速增長,推進內燃機再制造,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條件。
“從企業、社會和國家的角度看,內燃機再制造需要做、有得做、能夠做、值得做、必須做。”葛紅認為,發展內燃機再制造,將會有力推動我國內燃機產業進一步轉變生產方式,從“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單向型直線生產模式向“資源-產品-失效-再制造”的循環型產業模式轉變,有利于推進行業技術進步和產品更新換代,提升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實施內燃機再制造是當前內燃機工業面臨的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走出認識誤區
在陳舊設備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制造”,對很多人來說還比較陌生,因而也容易被誤解,甚至視同為舊機翻新或者修復。對此,葛紅一再強調,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就再制造發動機而言,其動力性能、經濟性、保修期間都與新機一樣,這是翻新或者修理的“二手貨”所不能實現的。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再制造公司總經理姚文強具體分析了再制造與大修翻新的區別。據介紹,在舊件分解環節,再制造是百分之百分解,而翻新則是部分分解;在清洗分選環節,再制造是百分之百清洗,而翻新同樣是部分清洗;在高新工藝應用環節,再制造意味著要完全達到新機的性能,而翻新只是進行換件修復,以實現功能性的修復;在裝配檢驗環節,再制造產品要百分之百檢驗,而翻新機只限于功能測試。由此不難看出,再制造確實是通過嚴格的生產管理和質量控制來確保再制造產品的品質,這也是其“亮點”所在。
業內人士表示,再制造與維修也有著迥異之處。維修的目的是恢復產品使用性能、維持或延長產品壽命,而再制造的目的在于重新獲得產品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價值。維修本質上屬于使用的范疇,是產品報廢前延續使用的手段,而再制造實質上是重新制造新品,是產品報廢后通過技術手段再生。
“再制造的競爭力在于替代‘大修’,而非與‘新件’競爭。”姚文強的經驗是,當客戶一直需要采購新件時,那么企業應該供應新件,但是一旦客戶需要維修或者翻新失效的零部件,此時就是推銷再制造件的“最佳時機”。隨著客戶對質量要求更加嚴格以及對停機時間日益重視,再制造產品有望憑借諸多優勢進入他們的視野,進而搶占市場。
政策環境向好
2013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內燃機工業節能減排的意見》,提出要制定實施內燃機產品再制造推進計劃,積極開展內燃機產品再制造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優選再制造技術路線,完善再制造工藝流程,支持采用表面修復等關鍵技術,建立健全有利于舊件回收的市場體系,推廣符合標準的內燃機再制造產品,鼓勵對汽車、工程機械用發動機及其關鍵零部件開展再制造。
同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了《內燃機再制造推進計劃》。計劃提出的總體目標是,到“十二五”末,內燃機工業再制造生產能力、企業規模、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升。全行業形成35萬臺各類內燃機整機再制造能力,3萬臺以上規模的整機再制造企業6~8家,3萬臺以下規模的整機再制造企業6家以上。該計劃要求以整機、關鍵零部件和配套件再制造為基礎,重點提升汽車、工程機械、農業機械、船舶動力、石油鉆井動力、鐵路機車用發動機及固定式內燃機發電機組等整機再制造產業化水平,積極推動內燃機配套部件再制造專業化、規模化發展。按照文件要求,下一步將積極推動內燃機再制造示范推廣工程的開展。可以說,伴隨相關政策的發布和實施,內燃機再制造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內燃機再制造是推動節能減排的有效手段,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在現階段,我國再制造產業規模相對較小,尚處于蹣跚起步階段,要讓公眾對再制造產品形成正確認識,還需要從國家的高度進行引導。”葛紅表示,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在今年通過走訪調研、組織召開研討會和培訓等多種方式,落實政策要求,并加強推廣。就當前的行業發展現狀而言,解決再制造產品質量不低于新品且舊件利用率最大化這一核心命題,實現再制造加工技術及裝備水平的提升,是落實行業發展目標任務和擴大產業規模的必由之路。
該信息出自
砼商網 (
http://www.gmh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