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速公路的迅速發展,高速公路產業帶形成和發展的步伐也逐漸加快。
在高速公路產業帶迅速形成和發展的同時,其存在的問題也逐漸突出,為此,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對策,來保證這一新興經濟增長區域的健康發展。
高速公路能夠影響區域經濟格局,并在沿線形成高速公路產業帶。區位在經濟學中是一個空間優選的概念,可以對單項目、標進行空間優選比較,也可對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進行區位經濟的綜合評價,區位不再僅僅局限于地理位置范疇,而成為自然、經濟、社會等多種環境因素的綜合分析。在諸因素中,最關鍵的區位因素是交通運輸。在兩個經濟中心之間修建高速公路,能夠充分挖掘沿線地區經濟發展潛力,創造更加優越的發展條件。隨著各個有利于經濟發展條件的形成,高速公路沿線會形成區位優勢,并進而產生強烈的吸引力,把相關企業和生產要素吸引過來,在利益的驅動下,形成產業布局上的相對集中和聚集,從而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在我國尚未根本扭轉交通運輸滯后于經濟發展的現實條件下,高速公路所帶來的沿線地區便捷的交通區位具有強大的要素吸引力和經濟發展潛力。在產業帶形成與發展中需要一些有效對策來確保其健康穩定發展。
一,應本著公平效益的原則,建立高速公路建設與產業帶發展雙贏機制
高速公路產業帶的形成和發展需要依托于高速公路的建設和發展。我國高速公路建設資金除少量國家投入外,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資金緊缺的局面一直得不到改善。高速公路通車后,依靠有限的車輛通行費和廣告等收入,無法應對巨大的財務壓力,這已嚴重挫傷了高速公路建設者的積極性,對高速公路產業帶的形成也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對于依托高速公路而產生的產業帶來說,其實現開發效益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開發和地產增值。高速公路通車后,由于沿線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吸引了大量的投資項目,從而形成了產業帶。投資項目的大量增加,改變了土地的供求狀況,從而導致了地價的上漲。由此可見,高速公路的建成是沿線土地增值的直接原因。雖然土地增值反映在產業帶形成所帶來的效益中,但與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高速公路建設應該與沿線土地開發實現“風險共擔、效益共享”,實行高速公路與沿線產業帶聯合開發。為此,需要依靠政府行為,在高速公路兩側劃定一定寬度的“高速公路發展帶”,由高速公路管理部門經營管理,通過這些地區的土地增值和開發經營,來補充高速公路發展所需的資金。
根據產業帶效益分析的理論方法,高速公路應從其客觀產生的產業帶效益中得到相應的回報,獲得規范、穩定的資金來源,從而有利于自身和沿線產業帶的健康發展。因此,應針對高速公路沿線地產增值的具體情況,對受益單位征收特殊土地交易費和資源開發費,作為高速公路建設資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應于產業帶效益中的波及效益和傳遞效益的回報政策,應考慮在高速公路的影響范圍內向主要受益產業征收相應的“高速公路資源基金”,作為高速公路專用建設資金的來源之一,用于高速公路的建設養護和滾動發展。“高速公路資源基金”征收標準的確定主要依據兩條原則:一是產業布局距離高速公路軸線和出入口的遠近,并以此確定分級的費率標準。二是根據貢獻與效益掛鉤原則,分行業確定各自的“高速公路資源基金”費率。征收“高速公路資源基金”的目的是將產業帶波及效益和傳遞效益的一部分歸還給高速公路建設和經營者,以形成高速公路建設與產業帶開發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達到雙贏的效果。
目前美、日等發達國家通行的做法是:根據一定的標準,按照不同半徑劃定范圍,分別采用不同的費率標準征收該項基金,并區分各影響范圍內的產業性質對費率進行修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可以對產業帶影響范圍內的主要行業以新增利潤的6-12%作為“高速公路資源基金”的標準浮動范圍。按照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產業帶形成初期,交通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將明顯高于這一比例,因此,新增利潤6-12%的“高速公路資源基金”費率僅為高速公路波及效益和傳遞效益的下限值,明顯低于其實際貢獻,因而在操作上是可行的。當然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同,所確定的費率水平也會不同,但目前關鍵的問題是要通過必要的行政、法制、政策手段,將此項基金的征收納入規范化、法制化發展的軌道。
二,應建立高速公路與沿線產業帶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區域經濟開發模式
要解決高速公路和沿線產業帶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首先要轉變觀念,從傳統的運輸經濟分析和簡單的直接成本效益分析的思維定式中擺脫出來,在統一協調的系統工程框架內考察高速公路所產生的綜合經濟效益,特別是產業帶經濟效益,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高速公路產業帶效益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比較完整的高速公路與沿線產業帶一體化協同發展的理論體系,建立相應的一體化協同發展區域經濟開發模式,從而形成高速公路發展規劃及投資決策的新評價準則和方法,為多渠道籌集資金,解決高速公路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提供新的途徑。
應該從分析高速公路綜合經濟效益的主要特點和表現形式入手,研究高速公路建設與沿線經濟開發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和發展的一般規律,探索高速公路產業帶這一新的區域開發模式。應研究并建立產業帶效益分析的理論模式和計算方法,特別是要建立經濟總量增長模型和沿線地產增值的計算模式,科學評估產業帶效益的規模、數量和影響因素。應分析不同類型經濟活動在高速公路產業帶分布的基本規律,總結產業帶演化成長的空間結構特點,建立高速公路產業帶規劃布局的理論和方法。
高速公路與沿線產業帶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意義在于:投資建設高速公路的同時,將交通建設與沿線經濟開發協調起來,在沿線地區區位優勢因交通情況的改進而明顯提高的同時,將產業帶效益中的一部分再退還到高速公路之中,形成高速公路與沿線經濟之間的正反饋機制,使二者得以一體化協同發展,以充分體現二者相互促進的作用。
三,應充分考慮高速公路對產業帶貢獻和影響來科學確定通行費標準
目前車輛通行費標準的制定沒有考慮高速公路對產業帶的貢獻因素,沒有與沿線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掛鉤,收費標準偏低,無法體現高速公路給使用部分和受益主體帶來的經濟效益。這種低標準收費實際上是將高速公路經營者的部分效益轉移給高速公路使用者和受益主體,是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因此需要根據高速公路產業帶效益情況重新確定車輛通行費標準。按照高速公路產業帶社會經濟效益的類型劃分,高速公路車輛通行費標準應與用戶直接使用效益掛鉤,以用戶節約的車輛運輸成本和人工費用為依據科學確定,并隨物價的變動而調整。只有這樣,才能使高速公路兩側及周邊區域的企業和部門將所獲利潤中的一部分回到高速公路,從而保證高速公路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總之,高速公路產業帶的出現是沿線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對于政府來說,要充分利用產業帶的區位優勢,科學布局、合理規劃,挖掘產業帶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對于投資者來講,應該及時把握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的契機,發揮自身的優勢,利用高速公路產業帶便利的運輸條件和良好的投資環境,適應政府的規劃和布局,投資于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項目,以提高自身在激烈競爭市場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高速公路產業帶在我國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迫切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加以研究、探討,只有從國情出發,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才能找出既能促進高速公路自身發展,又能帶動高速公路產業帶發展的思路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