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通知如下:
關于印發《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20—2035年)》的通知
上海市、江蘇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四川省、云南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鐵路局,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
??《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業經國務院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按照執行,并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嚴格生態環境管控,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尊重河道自然規律及河流演變規律,實現過江通道建設與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二、充分利用江上和水下空間,著力推進多功能過江通道建設,加強設計協同、建設同步,強化通道與其他基礎設施統籌協調,做好遠期預留,提高通道資源利用效率。
??三、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交通運輸需要,把握好過江通道建設節奏,在組織科學論證和加強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按程序報批后有序組織實施。
??四、本《規劃》主要布局橫跨長江干線主要航道、具有交通功能的過江通道項目,對于連接洲島與沿岸、洲島之間的通道項目和不具備交通功能的跨江、沿江建筑物,由省級發展改革委統籌布局編制相關規劃報送我委銜接后組織實施。
??五、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利用通道資源等要求,針對部分過江通道功能的適當調整,報送我委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予以認定。
國家發展改革委
2020年3月31日
解讀《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20—2035年)》
為科學布局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經國務院批準,2020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F從四個方面對《規劃》進行政策解讀。
一、《規劃》編制基礎、重要性和必要性
長江干線自云南水富至長江入海口,全長2838公里,途徑云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七省二市,連接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是目前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內河水運通道,也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核心廊道。長江干線過江通道連接長江兩岸,是溝通我國南北交通的重要紐帶,也是支撐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設施。為促進長江干線過江通道科學有序建設,2014年國務院印發《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2014—2020年)》,明確了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方案。相關規劃在指導過江通道有序建設、促進長江南北兩岸往來交流、支撐沿江地區城鎮體系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8年底,長江干線已建成過江通道108座,基本覆蓋沿江區縣,其中公路54座、鐵路10座,城市軌道5座,城市道路21座、多功能合并過江18座,另有41座過江通道正在建設。但整體來看,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過江通道仍存在通道總量偏少、部分通道負荷較重、資源利用水平不高等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未來一個時期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對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建設、提質升級,以及過江通道與生態環境保護和防洪、航運安全和諧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指導思想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按照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要求,科學布局長江干線過江通道,提升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整體運行效率,促進過江通道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和防洪安全、航運安全等相協調,為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遵循4項基本原則:一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二是陸水并進,立體高效;三是集約利用,協同推進;四是規模適度,有序實施。
結合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提出過江通道布局的2個階段性目標:到2025年,基本形成規模適度、資源節約的長江干線過江通道系統,建成過江通道180座左右,遠距離繞行過江、橫向渡運干擾航運、特大城市和主要城鎮化地區過江通道擁堵等問題得到進一步緩解,過江通道與生態環境保護、防洪安全、航運安全等日趨協調,總體適應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求。到2035年,全面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保障充分、集約高效的長江干線過江通道系統,建成過江通道240座左右,沿線地區跨江出行更加便捷、物流效率顯著提升,過江通道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一體銜接,與通信、能源等其他基礎設施有效統籌,與生態環境保護、防洪安全、航運安全等協調發展,有力支撐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三、布局方案及近期建設重點
針對上、中、下游不同特點,科學確定各河段布局方案。一是發展長江上游云南水富至湖北宜昌段過江通道,針對山區河道江面較窄、生態保護區覆蓋范圍大、城鎮化發展進程較快等特點,原則上以一跨過江、一孔跨過通航水域的橋梁形式為主,規劃布局過江通道121座,形成疏密有度、運轉有效、保障有力的過江通道系統。二是完善長江中游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段過江通道,針對河道生態敏感點多、荊江河段局部河勢尚不穩定、過境運輸占比高、主要城鎮化地區擁堵凸顯等特點,在通道密集地區、航道易變的河段優先采用隧道過江形式,規劃布局過江通道77座,形成通行便捷、航運暢捷、銜接有序的過江通道系統。三是優化長江下游江西湖口至長江入海口段過江通道,針對平原河道、江面開闊、航運繁忙和沿線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等特點,沿江人口、產業密集和港航活動繁忙地區主要采用隧道或一孔跨過通航水域的橋梁形式過江,規劃布局過江通道78座,形成綠色生態、規模適當、運行高效的過江通道系統。
2025年前,為滿足長江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南北交通運輸需求,在深入開展項目前期并做好相關規劃銜接的基礎上,重點推動實施79座過江通道建設。
四、實施要求和保障措施
在規劃項目建設推進中,《規劃》明確4個方面具體實施要求:一是最大程度減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嚴格遵循空間管控要求,充分論證過江通道建設影響,在建設前征求相關部門意見,履行相關程序,強化減緩和補償措施,在建設運營期間采取規避措施降低不利影響。二是嚴控防洪河勢影響,充分考慮防洪安全相關要求,統籌考慮通道布局對防洪河勢的累積影響,對于通道密集河段應進行整體防洪影響評價,結合上、中、下游河勢情況進行布局建設。三是切實保障航運安全和發展,合理確定橋梁項目通航技術要求,按規定同步建設必要的防船撞安全保障設施,開展橋隧通深度比選,在下游繁忙河段堅持“少橋多隧”“宜隧則隧”原則。四是集約節約利用通道資源,統籌提升各類資源利用效率,擴大單通道運輸能力,統籌做好遠期預留,原則上新建過江通道中公路不低于六車道,鐵路不低于雙線,推進多功能合并過江通道建設,推進各種方式通道建設保持同步。
《規劃》提出4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完善規劃實施機制,構建規劃控制協同機制,確保規劃有序實施和建設項目有序推進,適時開展規劃中期評估,根據規劃實施情況滾動調整過江通道項目,對于多種方式合并過江的多功能通道項目,原則上應同步實施。二是嚴格布局規劃管控,加強規劃銜接,做好資源預留,深入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制度,過江通道項目實施應符合《規劃》中提出的主要功能、通道形式及其他相關要求。三是加強統一標準指導,全面統籌過江通道建設的技術要求,統籌各方式技術經濟特點,采取就高原則,推進多種運輸方式技術標準有效銜接、建設同步開展。四是提高運營質量效率,加強過江通道高峰時段擁堵地區交通管理,推動公共交通優先過江,加快信息化、智能化等現代化管理技術推廣應用,提高過江通道運營管理的精確性和專業性。